常德武陵酒:一瓶名酒“醉”了一座城
翻开建都1600多年的常德历史,在那熠熠闪光的文化篇章中,洋溢着浓郁的酒香。且不说崔婆酒醉煞了仙人,也不说东晋隐士陶渊明面对悠然南山,饮酒东篱下;且不说楚国诗人屈原借酒添兴,吟唱沅澧,也不说唐代诗人、朗州司马刘禹锡在常德饮酒会友,写下“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田园诗章;且不说华夏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吟诗,留下了数千条墨宝,组成了今天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的常德诗墙,也不说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酒栈与各路好友举杯递盏,单说说武陵酒与常德名城的关系。
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发现常德的农耕文化与酒文化相互依存。澧县城头山和临澧九里出土的炭化谷物,把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作为武陵酒的“始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到宋朝,常德的酒业十分发达,沿沅澧两线,作坊、酒馆比比皆是。被当时宫廷定为贡酒的“镜面酒”,据史载,它所表现的特质已成为武陵酒的初态。而由于农副产品的丰富和酒的出名,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早在上世纪初期,荷兰、英国等许多欧美国家就在常德城南的善卷垸建起了会馆,英国的货轮第一次驶进了常德津市港。新中国成立后,常德的酒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建国初期的短短十年中,质量上乘的各种曲酒就达7种之多。也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省政府把制作与茅台相似的“省酒”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常德酒厂的厂长鲍沛生,这位谈吐中带有浓厚江浙口音的年轻人用默默点头的方式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
那是一个秋风习习的下午,笔者接到鲍厂长的电话,邀我到酒厂品酒。开宴后,两瓶不带任何标签的酒倒入了杯中。当第一杯酒进入口中时,鲍厂长问笔者:“这是什么酒?”我毫无悬念地回答道:“这当然是茅台酒。”这时鲍厂长笑着说,你回答得很对,这就是我们湖南的“茅台酒”——常德的武陵酒。
武陵酒的诞生,使常德的名声大振。由于当时我是湖南日报社派驻常德的“使者”,来自全省、全国索酒的朋友不计其数。开始,武陵酒厂的厂长为了提高武陵酒的知名度,乐意地满足了我的要求。后来,随着厂门前那个大坪来买酒的汽车越来越多,产品供不应求,我的要求渐渐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有一年,湖南日报委托我购买50件武陵酒,由于接近年关,厂长十分为难,但又难以推辞我这个宣传武陵酒的“有功之臣”,只好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搜,终于凑齐了那个数字。
常德这个充盈着多文化要素的文明古城,之所以成为洞庭湖西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因为她具有农耕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恒久积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酒能造就一座城市,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武陵酒醇厚、丰满、幽雅、细腻的特点,正是常德人忠勇、宽厚、大度、热情的体现。进入新世纪之后,常德以崭新的姿态造就完美形象,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把一个不太知名的城市建设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等。当人们总结成绩,在归功于常德人的同时,不会忘记常德的酒。
(来源:湖南日报)